有良好的產品,卻總是不清楚怎麼有效率的找出專屬你的消費族群? 把對的訊息傳遞給對的消費者是每個行銷人員的必做功課,現在許多人喜歡讓自己的產品有不一樣的特色和理念,客戶也越來越容易受為他們量身訂做、切身相關的行銷吸引,藉由Buyer Persona來了解每一種客戶能夠幫助你對症下藥。
不同型態的顧客會因為不同的理由購買你的產品,因此你會需要創造出多個角色,每個角色的個人檔案至少需要包括你所統計出的基本細節、行為、目標、痛點和消費習慣,雖然我們沒有辦法認識個別的消費者,卻可以創造角色來作為代表。
就像在現實社會中,你可能會用不同的話或方式傳遞訊息給不同人---用Line和朋友聊天、打電話給父母,對上司或客戶用尊敬的口吻、和好友互傳搞笑貼圖,角色扮演法同樣能讓你找到最佳的方法連結每一種顧客,如果新的產品功能沒辦法滿足角色的需要,不論它有多新奇你都需要再好好思考。
為了符合實際狀況,你需要用真實的資料創建角色,在4個步驟中蒐集好需要的資料後,於第五步完成你的角色。記得在建構方法5步驟中,你要思考的是誰真的希望向你購買產品,而不是你希望怎樣的人來購買。
從你現有的顧客中蒐集資料,必備的有:年紀、居住地、母語、收入、消費行為、興趣、人生階段(例如新手爸媽或退休)等,你可以利用消費紀錄或問卷來幫助你蒐集,甚至實際去訪問消費者。
社群平台分析工具幫助你了解人們如何與你的品牌互動,這些資料的來源可能是現有消費者,甚至是你的潛在消費者,例如臉書洞察報告(Facebook audience insight)就提供了不少有價值且詳細的資料。
除了自家顧客與鐵粉,你還需要知道誰正在與你的競爭者互動,他們和你的目標客戶一樣嗎? 又或者這些人應該要是你的目標客戶卻還不是? 你能夠怎樣從他們身上學習,並讓你的品牌更與眾不同、更突出?
目標客群分析,自己的消費者行為自己搜集!
你的消費者希望解決甚麼問題? 是甚麼障礙讓他們無法達成目標?
了解並查看網路上提及自家公司產品和競爭對手的關鍵字,讓你時刻跟進人們在網路上是怎樣談論你的產品,你可以明白為甚麼他們喜歡你的產品,或是還有哪些部份需要改進。
你也可以看看客服部門所收到的問題中有那些最常見,這些資料能夠幫助你分析不同客戶群面對的不同挑戰,有時擷取部分實際的顧客疑問能用在建構角色上,把角色變得更完整。
顧客的目標也許跟你的產品服務直接相關,但也不一定需要,更重要的是列出這些目標能夠幫助你更了解顧客,這對你選擇採用何種行銷方法會有很大的影響。-社群聆聽
正如客服部門能夠讓你找到顧客痛點,業務部門能幫你確認顧客目標。業務人員在最前線直接和顧客聯繫,他們最清楚顧客們希望使用你的產品達到甚麼目的,藉由他們蒐集消費者的使用經驗,以及詢問他們在銷售產品時怎樣解決顧客問題,業務部門提供的訊息將有助於建構你的角色。
產品特徵是指你的產品能做到甚麼、長什麼樣,而產品效益則是你的產品如何改善顧客生活。
在這個步驟,你必須停止以特徵思考,雖然很困難,但思考效益才能真正翻轉你的思維,並讓你以消費者角度來看公司的產品服務,這也是需要學會角色扮演法很重要的一個原因。
請你試著以每個痛點和目標提出這個問題:我們能夠怎樣幫上忙? 這個問題的答案會是最後一個步驟的基礎。
例如:你的角色叫做Jane,他有一些代表性的特徵---目前35歲、住在台北、在科技公司工作、養了一隻2歲的吉娃娃、常去他家附近的國小操場跑步,他希望可以在1年內升職,沒有時間照顧吉娃娃讓他很煩惱。
列出一堆特徵不等於創建一個角色,你的角色必須能夠作為某個實際消費族群的代表人物。當然,幫”Jane”解決問題一定比幫"女性"解決來得簡單,也許你的真實顧客中不存在這個人,也沒有人符合所有這些條件,但這個角色可以幫助你把一連串的數據當作人物思考,進而理解這個消費族群。
最後記得要說明這個角色現在的樣子和未來想要變成的樣子,這幫助你想想產品服務可以如何達到他們的目標!
在想行銷策略時,Buyer Persona能幫助你身歷其境,例如:Jane有甚麼問題是我們可以回答解決的? 他常用甚麼社交網站? 他和朋友說話時用的是甚麼語言? 把Jane當作一個真實人物能讓你把他(顧客)的想法放在首位。
針對每個角色人物,用一句簡單的話回答「我們的品牌可以如何幫助這個角色解決他的問題並達到他的目標?」,然後加入你的角色表。
每當要決定行銷策略時,想想你的角色人物們,就能做出對的決策、和真正的顧客建立連結,並且在創造品牌信任的同時也創造營業額。
針對不同的對象就要有不同的溝通方式,在數位廣告上也是如此,除了文案的更改以外,素材更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,這時候就可以使用 dipp 視覺管理協作平台,幫助你快速生成大量的廣告圖片。